<output id="iv277"><nobr id="iv277"><delect id="iv277"></delect></nobr></output>

    <tr id="iv277"></tr>
    <ins id="iv277"><video id="iv277"></video></ins>

    <small id="iv277"></small>

    <ins id="iv277"><video id="iv277"></video></ins>
    热线电话:0311-85290821    投稿邮箱:cns0311@163.com

    唐山七旬皮影艺人潜心“影卷”创作30余年 皮影戏里写乾坤

    时间:2022年11月18日    热线:0311-85290821   来源:中国新闻网


    唐山皮影艺人李绍民在家里创作皮影戏剧本。 朱大勇 摄

      中新网唐山11月17日电(白云水 王会青)“唐僧马上一声唤,率徒西行手摇鞭。悟空挥舞金箍棒,威风凛凛走在前……”这是唐山皮影戏《西游记》的经典桥段。这出影戏剧本,出自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白官屯镇郭官屯村75岁的皮影艺人李绍民之手。

      11月17日,李绍民一如往日,在他的农家小院整理皮影素材。整面墙壁上挂满了皮影作品,窗台上码放着创作皮影剧本的各类素材和专业书籍,这些皮影元素给这个农家小院带来了传统民间文化的灵动气息。

      “一口述说千古事,双手对舞百万兵。”作为中国皮影的重要分支——唐山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,盛行于清末民初,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。2006年,唐山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作为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,李绍民已坚持皮影戏剧本创作30多年。

      皮影戏剧本又称“影卷”。打开李绍民创作的“影卷”,“竖排右起”书写,除了道白和唱词外还有批场,人物属性、布景、道具、关键动作等都批注清楚。皮影戏演出时,没有导演也不用提前彩排,可见卷即唱。

      李绍民说,小时候经常随爱看皮影戏的母亲辗转于唐山各个“场儿”,调皮的他还钻到幕布后,看影匠们咋耍咋唱。随着识字越来越多,李绍民不再满足于做个皮影“看客”,他反复揣摩《五锋会》《燕飞女侠》等经典唐山皮影戏剧本,掌握了“影卷”的构成要素。

    唐山皮影艺人李绍民在家里的墙上耍皮影。 朱大勇 摄
    唐山皮影艺人李绍民在家里的墙上耍皮影。 朱大勇 摄

      1989年,李绍民创作的“影卷”《武林志》得到皮影艺术家齐永衡认可,并拜其为师,开始对演唱、操纵、伴奏、影人雕刻等皮影技艺进行系统学习研究。随着对皮影文化的深入了解,他创作“影卷”也越来越得心应手。

      先后创作《小八义》《大八义》《杨门女将》《西游记》等五部皮影长卷及100余部皮影折子戏之后,李绍民不再满足于传统内容创作,他紧跟时代脚步,创作了多篇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新影卷。去年,李绍民创作了皮影戏《小英雄雨来》《三代同台唱赞歌》等现代“影卷”作品。

      创作皮影戏、演出皮影戏、传播皮影文化,已成为李绍民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。他先后出资10多万元,请皮影戏团到本村及附近村镇演出,展演皮影戏100多场,每场观众多达上千人。

      皮影之于李绍民,是难以割舍的“伴儿”,他希望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“影卷”,让古老的民间文化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。(完)

    编辑:【吴金铭】
    中新社简介      |      关于我们      |      新闻热线      |      投稿信箱      |      法律顾问

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  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    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 [京ICP证040655号] [京公网安备:110102003042] [京ICP备05004340号-1]

    无码AV在线一区2区
    <output id="iv277"><nobr id="iv277"><delect id="iv277"></delect></nobr></output>

      <tr id="iv277"></tr>
      <ins id="iv277"><video id="iv277"></video></ins>

      <small id="iv277"></small>

      <ins id="iv277"><video id="iv277"></video></ins>